4月29日,“扛起新使命 谱写新篇章”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(第三场)——全面构建“一中心四板块一网格”基层智治体系新闻发布会举行,重庆从健全体系、配强力量、厘清职责3个方面着手,全市域构建党建统领“一中心四板块一网格”基层智治体系。
“小马拉大车”,是基层治理的痛点难点。发布会上称,市委组织部会同相关市级部门,分别制定镇街、村(社区)、网格三级事项清单并迭代完善,着力让基层工作者照单履职、越往下越简单。同时,严把清单准入事项关口,尽可能减轻基层负担。
全市1031个镇街建立基层治理指挥中心
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张波称,当前,重庆通过“141”基层智治体系实现了基层体系重构、机制重塑、力量重组,推动基层治理由“自上而下”向“上下联动”转变、单打独斗向协同共治转变、传统治理向智能治理转变,基层精细化、智慧化、实战化治理能力得到有效提升。
截至目前,全市1031个镇街全覆盖建立基层治理指挥中心,整合优化镇街综合办事机构和事业站所、派驻机构,构建党的建设、经济发展、民生服务、平安法治“四板块”;在1.1万个村(社区)优化设置网格6.2万个,细化网格管理幅度,推动“多网合一”。同时,基层力量更加充实,以村(社区)干部为主配备专职网格员,通过组建志愿服务队、担任兼职网格员等方式,推动在职党员、新就业群体等80余万人进网入格发挥作用。
根据数字重庆统一架构,全市统一开发、一体部署了镇街基层智治平台,全覆盖构建1031个镇街、1.1万个村(社区)、6.2万个网格实景地图,依托市、区县、镇街三级贯通的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,将“网格吹哨、部门报到”数字化,推动事件任务闭环办理,网格员通过平台上报、办理事件已达779万件。此外,“141”还实现数据归集“一池聚合”、多个系统“一端整合”。
“141”推动党建统领能力、为民服务能力、除险固安能力、助企兴业能力明显增强。“141”让党的组织体系与基层治理“末梢”融合;把独居老人、留守儿童等作为关注重点,常态化服务“一老一小”等27万人,开展代理代办等服务50万余件次;推动镇街编制数字化应急预案1.3万余个,网格员协同解决邻里、物业等矛盾纠纷120万余件;服务企业专员主动上门服务企业323万次、帮助解决问题2.8万个。
一季度21万余件矛盾纠纷及时排查化解
市委政法委副书记刘伟表示,依托“141”基层智治平台以及基层综治力量,今年一季度,全市排查化解矛盾纠纷21.06万件,婚恋家庭、邻里、物业等一大批多发易发纠纷在基层就地及时有效化解。
我市实施“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起底大化解”专项行动,推动出台《重庆市促进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条例》,明确18类150小类矛盾纠纷的排查化解责任;充分发挥全市10.1万名专兼职网格员作用,对发现的矛盾纠纷及时“吹哨”,推动一般矛盾纠纷就地化解、较大矛盾纠纷协同化解、重大矛盾纠纷提级化解。
今年3月18日,我市印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规范化建设工作方案,加快建设市、区县、乡镇(街道)综治中心,推动矛盾纠纷“有人办、依法办”,让群众解决诉求“最多跑一地”。目前,全市38个区县和3个开发区全部挂牌运行综治中心,与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有机结合、一贯到底;1031个镇街在基层治理指挥中心的统筹下,整合派出所、司法所、人民法庭等力量,及时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、化解在萌芽状态。另外,“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应用”已在全市上线运行,对需要协同处置的纠纷,应用推送至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办理,推动矛盾纠纷全量掌握、闭环流转。
推动“大综合一体化”执法改革
市司法局党委委员、政治部主任、新闻发言人李友生表示,重庆将“大综合一体化”镇街行政执法改革作为提升基层治理现代化能力的重要举措,构建“法定执法+赋权执法+委托执法”综合行政执法新模式,堵占消防通道、占道经营等群众反映强烈、“看得见的管不着、管得着的看不见”的城市顽疾得到有效治理。
具体而言,我市制定“一张清单”定权责。构建“法定执法+赋权执法+委托执法”综合行政执法新模式,首批赋予镇街99项“三高两易”(高频率、高综合、高需求,易发现、易处置)执法事项。改革以来,赋权执法事项使用频次占总量的71.4%,有效治理堵占消防通道、占道经营等群众反映强烈的“城市顽疾”。
组建“一支队伍”管执法。全市1031个镇街已全部组建综合行政执法大队,推动4700余名区县执法部门人员下沉镇街,执法人员履职活跃率大幅跃升达到92%,实现“基层的事基层办”。
出台“一套规范”提效能。出台重庆市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条例等,制定全市镇街综合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试点工作方案,配备镇街法制审核人员1206名。改革后,镇街执法案件复议被纠错率降至万分之五以下。
开发“一个应用”谋突破。建设全市统一“执法+监督”数字应用办案平台,实现镇街执法事项裁量基准智能匹配,镇街执法全程网办率100%,普通程序线上环节精简40%,平均办案时长控制在15分钟以内。谋划噪声控制、夜市管理等15个“执法监管一件事”应用场景,减少检查频次20%,切实减轻企业和群众负担。
新闻多一点>>>
“141”为基层工作者带来怎样的改变
“141”基层智治体系在全市各镇街、各村(社区)推开,形成综合集成、多跨协同、扁平一体的基层治理格局。作为基层工作者,他们的工作有了怎样的改变?
4月29日,荣昌区昌州街道党工委书记皮荣刚,九龙坡区谢家湾街道民主村社区党委书记、居委会主任伍成莉,江北区石马河街道桂花园社区社区工作者、网格员陈莉结合各自的工作实际,谈了自己的看法。
服务群众和企业更精准有效
“群众及时反映问题,社区及时吹哨推动解决问题。”伍成莉说,供社区使用的基层智治平台,可以“一屏统揽”街道下派的任务、楼栋居民情况、网格员履职进展等信息。群众通过“重庆基层智治”微信小程序上报的问题也能“一键上屏”。今年以来,群众反映的商户排烟等79件烦心事都得到妥善处理。
“通过智治平台智能预警,我们能实时发现企业生产异常数据,有针对性开展走访,协助企业解决困难。”皮荣刚说,近期荣昌卤鹅销量暴涨,街道通过“141”平台对辖区相关产业链上的企业开展全覆盖走访,积极为他们确保产能和质量提供帮助。
遇紧急情况反应更快处置更稳
“‘141’仿佛为我们装上了‘千里眼’‘顺风耳’。”陈莉说,去年3月的一天,街道基层智治平台发来“红色”紧急工单:网格中69岁的独居老人周爷爷,手环监测心率骤降到每分钟40次。
陈莉不敢耽搁,赶紧叫上社区医生、救护人员5分钟后赶到老人家里。街道基层治理平台给交巡警指挥中心发送了信息,在警车的护送下,原本20分钟的路程,救护车只用了9分钟就抵达医院。经过抢救,突发心梗的周爷爷化险为夷。
“我感觉应急处置越来越有条不紊。”皮荣刚说,昌州街道2024年通过平台预警阻止了近2000起电信诈骗案件的发生,AI预警处置火情22起。街道还围绕“141”体系建立了应急调度机制,部署了森林火情、河道涨水等突发事件应急预案。
照单履职负担更轻与群众贴得更近
陈莉说,作为一名专职网格员,每天都会收到基层智治平台推送的任务。“按照市里制定的网格员‘6+1’履职清单,根据辖区实际情况,系统动态给我们推送走访孤寡老人、巡查消防通道、宣传反诈知识等任务。”每天,她只需要对照下派的任务,一项项完成打钩即可,工作负担得以减轻。
“我们把基层智治平台收集到的高频诉求,纳入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创建。”伍成莉说,基层干部从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,有搜狐体育直播:时间了解群众的所思所盼,如今,社区打造了“红心蚂蚁”志愿服务驿站,让快递外卖小哥有歇脚场所,引导快递外卖小哥在走街串巷时“随手拍”治理问题。
民主村社区积极引进餐饮企业建起社区食堂,针对60岁以上老人推出15元20个菜品自助选,腿脚不便的老人还安排党员和志愿者送餐上门,“民主村食堂的饭菜香飘出了社区,连上班族和游客都慕名来‘打卡’。”
您即将离开“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”